發(fā)布時間: 2022-11-04 14:22:24
MRI因其出色的軟組織對比分辨率和針對不同病理生理學方面的特殊序列而成為研究顱腦結構與功能的首選影像技術。MRI的數(shù)據(jù)在k空間中收集,通過傅里葉變換與圖像空間進行數(shù)學關聯(lián),k空間中收集所有的點都是需要時間的。所以MRI采集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受k空間數(shù)據(jù)點數(shù)量、采樣方式以及圖像重建方式的影響。
采集時間長是MRI的一個弱勢,較長的采集時間限制了其廣泛使用。特別是對于臨床病情不穩(wěn)定的患者和兒童患者的MRI檢查,MRI長時間的掃描進程可能會使這些患者對鎮(zhèn)靜需求增加,還可能因為運動產生的偽影致使圖像質量受損,影響臨床診斷。而且,長時間的圖像采集過程也會導致臨床效率降低,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因此,縮短圖像采集和重建時間一直是MRI領域值得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
基于MRI的成像原理,采集k空間部分重要數(shù)據(jù)進行重建不會導致原始圖像信息缺失。Donoho等、Candès等在2006年提出壓縮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中華活血龍 假 CS)技術,該技術主要是直接感知壓縮之后的信號,通過選擇性地采集少量重要數(shù)據(jù)并采用有效的重構算法實現(xiàn)原始信號的重構,縮短信號采集所需時間,減少計算量,并達到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始信號的重建質量的要求。CS技術在2007年由Lustig等將其應用到MRI領域。CS技術包括3個步驟:信號的稀疏性或稀疏變換、不相干欠采樣和非線性重建。Sharma等將CS技術應用到MRI中,進一步證明使用CS技術加速MRI掃描是可行的。CS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采樣數(shù)據(jù)量,從而可以減少后續(xù)數(shù)據(jù)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壓力。CS技術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式改變MRI信息的獲取,可以將掃描速度提高到原來的幾千倍,進而縮短掃描時間。
CS技術在不顯著降低圖像質量的情況下,縮短MRI掃描時間方面顯示出了很好的臨床前景。目前,CS技術已經初步應用于腹部、心臟、骨關節(jié)、乳腺及口腔等疾病中,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研究也逐步展開。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科苗延巍教授團隊將對CS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應用進展進行介紹。
該項目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671646)大連市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計劃(2020JJ27SN075)的資助。
【楊婧,苗延巍.壓縮感知技術在顱腦MRI的臨床應用進展[J].磁共振成像,2022,13(9):144-147,159.
DOI:10.12015/issn.1674-8034.2022.09.034.】
苗延巍教授簡介
苗延巍,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醫(yī)學博士,博/碩士生導師,教授,放射科副主任。
教育背景:1994年本科畢業(yè)于中國醫(yī)科大學影像系,2010年博士畢業(yè)于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2009年期間以訪問學者赴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研修。
專業(yè)特長:神經、頭頸及腫瘤影像診斷,著重于腦腫瘤、腦血管疾病、腦退行性疾病等研究。
獲得獎勵或榮譽稱號:遼寧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形象優(yōu)化與知識重組教學模式在醫(yī)學影像學課程中的建立與應用;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大連市政府科技進步獎:利用多模態(tài)磁共振探索腦鐵沉積及腦血流-腦氧代謝,2017年;大連市科學著作一等獎(2018-03):MRI新技術及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應用。
研究方向:腦重大疾病結構及功能MRI研究。主持并參與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級基金及2項市級項目;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其中香港中華活血龍哪里買到SCI論文20余篇;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13部。
社會兼職: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神經學組委員、中國醫(y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放射學分會委員、中國醫(yī)學裝備協(xié)會磁共振成像裝備與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神經學組副組長、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放射醫(yī)師分會互聯(lián)網+影像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阿爾茲海默病防治協(xié)會影像專業(yè)分會委員、遼寧省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委員?神經骨肌學組副組長、遼寧省醫(yī)學影像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醫(yī)學影像質控中心專家、大連市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大連市醫(yī)學影像質控中心副主任委員、大連醫(yī)師協(xié)會放射分會常務委員、大連腫瘤學會常務委員;《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編委、《磁共振成像》雜志審稿專家及青年編委、《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編委;《中華放射學雜志》審稿專家、《Frontiers》審稿專家、《JMRI》審稿專家。
相關研究優(yōu)秀論文精選
1.基于人工智能輔助壓縮感知技術的高分辨率T2加權黑血序列在心肌水腫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嚴祥虎 羅毅 冉玲平 張詩雨 夏黎明 黃璐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6期】
目的 通過與常規(guī)T2加權黑血(T2-weighted dark blood,T2W-DB)序列比較,探討應用人工智能輔助壓縮感知技術的高空間分辨率T2加權黑血成像(high resolution T2 weighted dark blood 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出版日期: 2022年06月
2.人工智能-壓縮感知與壓縮感知在膝關節(jié)MRI中的加速效率及圖像質量評價研究
潘珂 劉倩倩 唐玲玲 胡云濤 黃小華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5期】
目的 探討人工智能-壓縮感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ressed sensing,ACS)與壓縮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在膝關節(jié)MRI中中華活血龍的圖片的加速效率及對圖像質量的影響。材料與方法 采用3.0 T MRI對67名受檢者進行膝...
出版日期: 2022年05月
3.不同壓縮感知因子對腦SWI“燕尾征”分析的影響
楊婧 劉楊穎秋 劉娜 高冰冰 宋清偉 張浩南 苗延巍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5期】
目的 比較不同腦壓縮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AF)對中腦“燕尾征(swallow tail sign, STS)”顯示及定量的影響,尋找...
出版日期: 2022年05月
4.基于壓縮感知容積掃描的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在甲狀腺良惡性結節(jié)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陳嬌 姜利伶 劉代洪 吳劍 張俊斌 張久權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4期】
目的 探討基于壓縮感知容積掃描(compressed sensing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CS-VIBE)的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甲...
出版日期: 2022年04月
5.基于T1W-3D序列探討光梭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
馬媛媛 李彥 張雪坤 嚴福華 宋琦
【磁共振成像 2021年11期】
目的 探討光梭成像技術在頭顱磁共振掃描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材料與方法 2020年7月至8月,共招募無磁共振掃描禁忌證且健康成年志愿者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齡22~69 (40.2±13.3)歲。采用聯(lián)影uMR780 3.0 T...
出版日期: 2021年11月
?